为推进“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艺术与建筑学院在2021年11月召开21级课程项目化实施交流专题研讨会,就工作室模式下如何以项目牵引实现课程与项目的转换,学生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拉开了艺术与建筑学院项目化教学的序幕。


领导挂帅,全员参与

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王雨中教授亲自挂帅并督导,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多次举行专题会议,全院下设六个工作室与专业对应,苏园工作室对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匠新工作室对应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博创工作室对应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新视界工作室对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新媒艺工作室对应影视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工程咨询室对应工程造价专业


各工作室明确改革目的,把握改革方向,准确定位课程。逐步推行“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工作室教学模式,重点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的课程转换成项目,按照项目规范和流程组建教学团队、分配教学任务、实施项目教学及管理;根据项目实施要求跟进专业技术,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知识的传授;拓展课堂教学形式,改变师生“讲与听”静态关系,形成以项目驱动“做中问、问中学”的师生对话式学习氛围。


线上试讲,提前预演

疫情的突袭打乱了本该热闹的春季开学,为响应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防疫政策,保障师生安全,落实学校在线教学任务,2月25日13:00,学院组织六个工作室开展项目化教学试讲活动。

博创公共艺术工作室王春显和白冰华两位老师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公共艺术专业的课程项目规划和分配,项目虚实相间,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软件学习分配合理。建筑工程咨询工作室施雯老师以《建筑识图与制图》课程为例展开项目教学,以实际工程图纸为载体,项目任务为驱动,根据施工识图步骤,明确课程项目化实施流程。苏园工作室孙猛老师详细阐述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学什么、怎么学,提出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和技能标准,建立和优化公平的考核模式。匠新工作室汤云叶老师分析课程项目化实施的意义及价值,强调在项目教学中师生因角色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真实还原企业项目实施流程。新媒艺工作室庞建老师将红色基因融入项目创作,围绕“太湖游击队”故事,分析规划不同学期教师教学任务,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及技能需求,采用二维三维不同形式展示苏州太湖区域文化。新视界工作室张薇老师在试讲中提出要重视项目化教学第一课,告知学生传统听课被动接受的课堂没有了,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思维和方法,培养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不断强调通过项目体验直接GET软件技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项目课程集体备课机制,全面落实“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新视界工作室多次组织项目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团队围绕下学期原创基础项目命题、项目流程、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团队组建等展开讨论。

各有特色,异彩纷呈

新媒艺工作室“红色题材”动画创作实施

新媒艺工作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以红色题材“太湖游击队”动画短片为项目牵引,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考察,收集历史资料,还原史实背景,秉持“将历史事实融入动画脚本,以红色基因启迪创作灵感”的理念进行短片剧本设计、角色及场景设计的教学。

新视界工作室《平面广告项目实战》

“艺术与建筑学院视觉形象设计”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实践“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课程教学,实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的适岗能力培养。

从项目开展的创意策略为切入,打破传统学院类标志的沉重感,重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课程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牵引学生实现项目成果的转化与输出。提案设计以目标岗位的综合素质为要求,探索应用型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

苏园工作室《庭院景观设计》

苏园工作室《庭院景观设计》课程中,以“庭院景观创意”项目实施牵手每一位同学,强调项目实施是软件学习的路径,积极引导同学认识虚拟现实创意设计表现。“庭院景观创意”项目经过前期的手绘和CAD方案确定后,使用SketchUp软件技术配合场景漫游替代传统环境设计表现形式,创建3D虚拟环境,创设虚拟情景,呈现直观和立体的景观设计场景,给人一种代入感,仿佛进入到特定的生态情境中。


《茶语轩—别墅空间屋顶花园设计》:庭院景观设计元素的山、水、亭、植物、材质等,运用静动对比呈现煮茶、休憩、观景,实现了人文休闲语境。通过景观入口处两个半扇错位屏墙组合形成的漏窗,以入口为动线节点,向前方设计假山植被小景,形成典型的对景与借景。凉亭处同以此手法设计浅水、假山与植被,开展对景与借景,使雅景有所依。

博创公共艺术工作室《一步一景,树山人情》

师生团队探讨出发为甲方视角、到达为乙方服务、占位为设计语言的全方位、技能型、创新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作为设计方案汇报人从树山项目的设计立意、思维导图、资料搜寻、内容梳理、逻辑产出、解决痛点,到以视觉和功能性体现的创作手稿、空间造型、材料分析,再到实际的制作设计图纸及最终呈现效果图。

全流程地体会作为学生向职业设计师的身份转变,充分渗透公共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公开性、互动性、在地性、科技性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成果、成果转化为效益,打造学生时刻具备专业性职业型素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机转换。

寄语:

今年疫情变换莫测,疫情中的我们,如同逆风而行的航船,克服疫情的“风阻”我们砥砺前行,课程项目化在持续推进中,师生共奋进,相伴抵达梦的彼岸。